

梁丘氏
梁丘据
辽宁、山东
梁丘据、梁丘贺、梁丘临
冯翊郡;冯翊堂
待补
得姓始祖
梁丘据。据《春秋》载,梁丘起源是以邑为氏。梁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邑名,位于今山东省武县东北的梁丘山之南。梁丘氏的开山鼻祖梁丘据。故梁丘据就是梁丘姓的得姓始祖。复姓梁丘名人少见,可能是后来改单姓的原因。
展开
待补
展开
迁徙分布
梁丘氏复姓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,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台湾省则没有,望族出冯翊郡。梁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《春秋》上有关于齐侯遇于梁丘的记载,据考证,这位齐侯便是梁丘氏的开山鼻祖梁丘据。一直到今天,山东梁丘山的山南,仍有一座梁丘城,虽经长久日晒雨露,石城仍高大完好秀丽。这座山城,便是梁丘家族的发祥之地,梁丘氏的后代在寻根探源时不妨去此一游。复姓梁丘名人少见,可能是后来改单姓的原因。梁丘姓望族居冯翊郡(今陕西省夏县)。
梁丘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于山东地区,汉朝以后扩展到陕西,以冯翊为郡望。唐、宋以后,史籍中已鲜见梁丘氏族人的踪迹。如今在辽宁、山东两省还有稀少分布。过去,据传在台湾省也有梁丘氏族人分布,但据2005年2月28日台湾当局“内政部”民政总署的普查结果,台湾省境内现有的五百三十三个复姓中,已经没有梁丘氏复姓的存在了。
展开
郡望
冯翊郡:秦朝时期置郡,汉武帝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,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“京畿三辅”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,治所在临晋(今陕西大荔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、白水以东、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(今陕西高陵)。
堂号
冯翊堂:以望立堂。
展开
五言通用联
说易官少府;
奉使论石渠。
——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西汉诸城人梁丘贺,字长翁,曾跟从京房学《易》,宣帝时历官郎、少府。为官谨慎、周密,深受信任,图形被绘于麒麟阁。下联典指梁丘贺的儿子梁丘临,初为黄门郎,甘露年间,曾奉使在石渠阁讲论,宣帝还选了十名高才郎专门听他讲京氏《易》。后官至少府。
展开
-
01-032020梁丘贺(西汉大臣)梁丘贺(生卒年不详)西汉大臣,复姓梁丘,(今枳沟镇乔庄村东)人。西汉时今文《易》学“梁丘学”之开创者。字长翁,琅琊郡诸(今山东省诸城)人。从京房受《易》,很能领会这本深奥的书,深得老师夸奖。又与施雔、孟喜同学《易》于田何的再传弟子田王孙。后来朝廷让京房先生推荐一名学生到朝廷做官,京房就推荐了梁丘贺。官大中大夫、给事中,至少府。宣帝时,立为博士。著作已佚,清马国翰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辑有《籀以梁丘氏章句》一卷。
-
01-032020梁丘据(春秋时齐国大夫)春秋时齐国大夫,很受齐国君主齐景公的信任。他找到梁丘山这个地方后,便在此地定居住下来,从此以后,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梁丘为姓,称梁丘氏,故为梁丘姓的得姓始祖。